发布时间:2022-12-04 作者:管理员 点击量:
为更好地培育阅读新风尚,打造书香校园,2022年6月至11月,湖南信息学院开展“一校一书”阅读推广及读书心得征文活动,自活动启动以来,广大湘信学子积极响应、广泛参与,写下了不少优秀的文章。今天,就让团小青带大家来欣赏吧!
《诗经》
出版社:吉林大学出版社
出版年:2020
馆藏地:301文学类图书阅览室
ISBN:978-7-5692-6989-5/CNY
索书号:1222.2/24
活在诗里的芸芸众生
那诗里的模样是什么?是“爱而不见,搔首踟蹰”的少女怀春,是“于嗟鸠兮,无食桑葚”的怨怼悔恨,是“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”的贤相良臣,也是“岂曰无衣?与子同袍”的同仇敌忾,也是在那三千年前传唱的,藏在《诗经》里的声音。
她是三千年前的智慧,四诗风雅颂,集合的更是一个时代,上可合朝堂礼赞之歌谓之“颂”;下可摘十五国民间小调谓之“风”;文人骚客,官绅士族,相聚而歌,谓之“雅”。寥寥数语,将那个时代生动地呈现在我眼前,这万般风景,壮丽而且热烈,可我却有些不知如何欣赏,或许是庙堂难攀,也可能是士族高远,我这乡野村夫,不堪大任,独喜欢小人物的苦辣酸甜。
我歌颂小人物的小故事,歌颂诚挚的爱情,歌颂幡然悔悟的男男女女,歌颂贤君良臣的盛世,歌颂身边的半亩良田,或许时间距离我们很远很远,但是场景就在身边,可以深刻的感觉到他们的情感,十五国风描绘的,就是这样一副浸染在我身边的画卷。
诗经全文篇目三百余,国风即占据了其中的半数以上的篇目,十五国风,一百六十首收录的诗歌,即便是在当今文坛仍不失为传世经典。在那个时代,古老的中华文明正在压迫、斗争的风潮之下,但是淳朴的民风又怎么会被这些纷扰消磨呢?他们传唱着的歌谣,流淌着平凡而伟大的血脉。这是一种属于人类种族的智慧,将这些智慧和思想凝结成歌,口耳相传,它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都堪称历史长河里的奇观,正如孔子所言“不学诗无以言,不学经无以立”,诗经的内涵,早已超脱了纯粹音乐性的欣赏,更是体现了广大的劳动人民智慧和哲学境界的发展。
诗经的优美,首先体现在其强烈的音乐性,而国风作为其中的主要部分,更多了几分合乎自然生活的融洽,合乎自然,就是最美好的歌谣。郑樵曾言:“风土之音曰风”,即民间乐调,风之韵,在词句,在小民,在情感,在修辞,更在章法,若以单纯韵律评定周代乐律不可追忆,词柔情感更甚一筹,民间风俗,自然规律,男女情爱无一不体现国风的“音乐性”,时而质朴,时而纯粹,时而忧心忡忡,时而喜上眉梢,越于言表,越于纸上,何不悠哉悠哉。比如“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。”不仅是歌谣,也在传递着自然规律,七月至,大火星下行,温度开始降低,九月之后,进入金秋,需要添衣防寒。她不需要如何斟酌造句遣词,所传唱的,也是这芸芸众生最真实的美感。
除了自然规律和自然生活以外,诗经中表达的,也有合乎人伦情感的小情小爱,诗经的第一首诗,就是以小人物的爱情来篇,“关关雎鸠,在河之洲。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。”水鸟停留在河滩,正是一年之中最美好的时节,那身姿窈窕,面容娇好的女子,也最吸引君子的目光,君子眼中心里思慕着窈窕的淑女,脑海中充斥着爱情的幸福幻想。但是事无绝对,世间百态,总会有幸福或者不幸,“于嗟鸠兮,无食桑葚。于嗟女兮,无与士耽。”便充满了过来人对沉迷于爱情的女子的警醒,生活不只有幸福,也需要保持警惕,男女之间的情情爱爱固然美好,但是也要警惕热情消磨之后,面对生活出现的变化。
《诗经》中的爱情故事,所描述的不再仅仅是爱情的美好,而是讲真实的故事,用歌谣的形式传播出去,除了诗歌本身的艺术价值之外,她所表达的思想高度,她表达出来的爱情观和婚姻观,无不透露着浓郁的周朝封建礼教的君子人格和士族文化,以贯彻始终的儒家文化为内涵,既超脱礼仪观念束缚,又不受封建礼教约束,在这样的时代创作的如此伟大的作品,这使我大为震撼,读之又不禁泪湿襟衫。
她就是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,其十五国风部分更是深刻表达了小人物的伟大思想,她所讲述的都是这样小人物的寻常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的田间陇亩;战乱下祈祷盛世,歌颂太平的美好愿望;也有男男女女的情情爱爱,幸福或不幸,真实的生活的形状。通过这芸芸众生的寻常,表达的是古代人民的知识结晶,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:“现存先秦古籍,真赝杂糅,几乎无一书无问题,其真金美玉,字字可信者,《诗经》其首也。”在这几千年来,《诗经》所蕴含的思想,持续的影响着中华儿女,经久不衰,源远流长。
写到这里,窗外似乎有一些声响,应是起风了罢,桑叶飘落,黄色的叶片随风摇曳,遥望那三千年前,那悸动的少女,也已嫁为人妇,失去了美好的青春华年。看着这天气,再过几日,应是要起霜了,窗外的蒹葭苍翠依旧,透过这苍苍翠影,仿佛看见了那在水一方,若即若离的姑娘......我爱这生活里的寻常,爱这芸芸众生把生活活成了诗里的模样。